赣南行 客家情

美丽乡村正桂村

燕翼围外舞龙迎客

东生围内景

客家围屋 (赣州学习平台供图)
客从何处来,洛阳大谷关。最近,“学习强国”编辑记者客家摇篮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启动,数日时间,穿行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,在这个闽赣粤三省的交汇之地,却经常给人恍然置身于中原之感,因为这里95%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客家人。
也许是围屋中堂上挂的那个颍川堂的匾额,也许是中秋节和老洛阳一样的烧瓦塔的习俗,也许是一样舞龙舞狮踩高跷,只是在这里换了一个近似的名字……即使过了千年,相连的血脉,也会在骨子里有一种亲近之感,仿佛是经历了时空穿越,让人产生一种他乡是吾乡的感觉。
走进龙南市的燕翼围,这里被基尼斯评为“最高的客家围屋”,这座高14.3米,有4层、136间房的清代建筑,是现存世界最高、墙体最厚的客家建筑。走过一排排的屋门,爬上竹梯来到四楼,行走在逼仄的甬道里,这里四通八达,外墙上有狭小的枪眼孔用于防御,给人压迫感的同时又带来了安全感。
这样的建筑形式大概也和他们客居他乡的身份有关。既然是客,从离开中原故土的那一刻起,安全就成了生存的第一要义。为防御外敌和野兽侵扰,客家人团结起来聚族而居,整个家族围住在一起,守望相助,随着时光的流逝,慢慢地他乡就变成了故乡。
至今赣州仍保留着600多座完好的围屋,因此也被誉为“东方的古罗马城堡”“汉晋坞堡的活化石”。无论是客家围屋,还是广东梅州的方土楼、福建的土楼,它们都有个共同的源头——洛阳坞堡。洛阳的汉魏坞堡建筑虽然今已不存,但在偃师、宜阳、孟津等地仍遗留有柏谷坞、云中坞、一泉坞、石梁坞等坞堡遗址,沿洛河两岸更是保留有不少以“坞”命名的村庄,洛阳博物馆里的东汉陶楼、陶院,仍然能看到坞堡的影子。
时光荏苒,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搬出了围屋,如今的围屋更多成为客家人追根思远、吃茶话事和传承文化的场所。安远县的东生围里,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设立了志愿者服务点,居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喝一碗刚酿好的客家米酒,过去的一间间住房,则变成了客家文化的展览室。
寻乌县高桥镇高排村的陈佛海是义门陈的第十代,他过去在深圳务工,几年前回到家乡,和村民们一起把祖宅整修好。如今,他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调解员,把家规家训吸纳进村规民约中,通过一起在祠堂“食茶”来了解村情民意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在赣州,围屋还变成了民宿、青年旅社,古老的客家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,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旅人。
客家的美食背后也是满满的文化。酿豆腐是道客家名菜,这道菜把肉末塞入豆腐中,口感爽滑,味道鲜美。而这道菜的起源,是客家先民在离开中原故土后,怀念家乡的饺子,可当地产麦少,缺乏面粉,他们就把馅儿料塞进豆腐中,在品尝着这道食物的同时,怀念着中原家乡的味道。
龙南市的正桂村自古以来就有舞香火龙的习俗。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举行,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上,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亮闪闪的龙在夜空中遨游。香火龙穿过街巷,舞至田间地头,飞虫追逐香火,越集越多,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,把草龙深深扎进水中,水淹没了龙,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。此外,赣州市很多县区都有舞龙舞狮、踩高跷的传统。在安远县的东生围,我们看到了精彩的车马灯表演,这些都和河洛大地春节时的社火表演如出一辙。
在赣县区,还有着中秋节烧瓦塔的习俗。瓦塔是一种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,放入稻草和干柴后点燃,火势越旺就代表家族越兴盛。鲜为人知的是,洛阳其实也有类似的习俗。《洛阳市志·民俗志》中记载,中秋节这天,老洛阳人会让少年烧松塔,即将灰渣堆成帽状,烧至通红时,抛撒硫黄。
此次赣南行的最后一站,是位于赣县区的客家文化园。这里也是今年11月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的分会场之一,届时将在此举行祭祖仪式。客家文化园里立着五根南迁柱,反映着客家人的五次南迁历史,每根柱子也是一部血泪史。在第一根写着“衣冠南渡”的南迁柱上,刻着这样一段反映当时历史的文字:“巍巍乾坤,肇我先民;炎黄之胄,根系中原。永嘉罹难,泪辞故乡;越淮渡江,驻足皖赣……”
客家先民迁徙多次,赣州是他们的第一站,因此赣州就有了“客家摇篮”之称。短短数日,在围屋里,在南迁柱上,在舞龙舞狮里……我们感受到了客家人的乡愁,还有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的一脉相承。离开时,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,洛阳也派出了一组拍摄团队来赣州采集素材,为明年的第33届世客会做准备。时空的交错和薪火的传递,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我们常说,全球一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在洛阳。但鲜有人知的是,全国有81个洛阳村,45个白马寺,22座洛阳桥,16条洛阳江河,9座洛阳山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,唐代安史之乱,宋代的靖康之乱,万安山脚下,大谷关前,见证了三次客家南迁,千百年来,他们身在他乡,但根在河洛。
客家人走过的桥,叫洛阳桥,喝过的水,叫洛阳江,吃的饺子和家乡一样叫扁食,中秋节和老洛阳一样烧瓦塔……
洛报融媒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巴丽 文/图